中国新闻奖,我们最好的节日礼物

李春海 资讯 2

中国新闻奖,我们最好的节日礼物

中国新闻奖,我们最好的节日礼物-第1张图片-车辆报废_报废车厂_报废汽车回收_北京报废车-「北京报废汽车解体中心」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涛在夹金山上采访拍摄。

中国新闻奖,我们最好的节日礼物-第2张图片-车辆报废_报废车厂_报废汽车回收_北京报废车-「北京报废汽车解体中心」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佳雨(右)在广元翠云廊进行实拍。

中国新闻奖,我们最好的节日礼物-第3张图片-车辆报废_报废车厂_报废汽车回收_北京报废车-「北京报废汽车解体中心」

2023年2月,西昌市马鞍乡的肖婆婆正在向记者讲述网络博主在当地做假慈善的事情。

2024年11月8日,是第二十五个中国记者节。11月7日,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布,封面新闻三件作品获奖。其中,《揭穿视觉贫困谎言》获新闻专题类二等奖,《蜀道翠云 两千年见树如面|XR沉浸式新闻情景短剧》获融合报道类三等奖,《夹金山上“斗”牛 一个藏乡少年的成人礼》获新闻摄影类三等奖。

“中国新闻奖,这是我最好的节日礼物。”《夹金山上“斗”牛 一个藏乡少年的成人礼》创作者,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涛说。

让我们一同去看看,新闻背后的故事。

A

揭秘真相

用调查击碎谣言

2023年2月开始,封面新闻聚焦“视觉贫困”现象,持续发布《揭穿视觉贫困谎言》系列报道。今年11月7日,中国记者节前夕,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该系列报道荣获新闻专题二等奖。

其实“视觉贫困”并非去年才有,特别是在农产品销售中,“卖惨”“苦情”戏码久已有之。

去年以来,多个所谓呈现凉山“苦情”的虚假视频,在移动网络平台广泛传播。石榴卖不出去,视频主角贫病交加,主播“好心”帮助……同样的剧本,不同的人物,最终的指向都是直播带货。

记者随即针对此现象展开调查,通过反复观看其中一个视频,在画面中找到一个模糊的门牌号——乐寨村12组10,锁定视频拍自会理,而会理正是以石榴闻名。

记者从攀枝花沿着353国道,开车近4个小时来到会理市新发镇乐寨村,一路打听找到了12组10号。经过对比,确认就是视频的拍摄地。近40摄氏度的高温,挨家挨户询问,最终找到了视频中“贫病交加”的李金邦。他告诉记者,博主看他衣服穿得不好,给了他400元,手把手教他摆拍了视频。

另一个“9岁男孩跟着奶奶卖石榴”的视频,当时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采访中,奶奶甚至认为博主是在做好事,对记者戒备心很强。

记者一步一步建立信任感后,又通过村干部帮忙劝说,奶奶才讲出了真相:家里根本就没有种石榴,拍摄视频的人给了他们3000元,还送了些东西,让他们配合摆拍。

凉山州是我国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到2020年已全面脱贫摘帽。然而,凉山是一个“天然的流量池”,时至今日,仍有各种声音在“污名化”凉山,虚假的“视觉贫困”就是其中一种。

怎样才是揭穿谎言最有效的方式?只有找出无可辩驳的真相。

找到核心当事人,固定核心证据后,封面新闻客户端连续刊发了《云辟谣|慈善主播在凉山给老人发钱?老人:发3000元收回2800元,还找我借钱摆拍》等20余篇深度图文和视频稿件。同时,通过新闻评论、漫画、海报等形式,让报道更加丰富。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主创成员表示,只有找出真相,才能真正击碎谣言。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周翼

B

以川腔蜀韵

演绎翠云廊的生态传奇

2023年盛夏,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封面新闻客户端发布了《蜀道翠云 两千年见树如面|XR沉浸式新闻情景短剧》,借助XR技术建构三维场景,联合四川省川剧院,以川腔蜀韵演绎翠云廊传承2000多年的生态传奇。

2024年立冬,11月7日,中国记者节前夕,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这个讲述千年传承的守护故事,荣获融合报道三等奖。

似乎,那个东奔西跑的夏天就在昨天——在阳光最炽热的时候,我们一群人,完成的一次酣畅淋漓的尝试。

广元古蜀道翠云廊拥有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习近平总书记称其“叹为观止”。繁茂古树,绵延千年,背后是沿线官民的敬畏爱护之心,是延续千年的“交树交印”等制度。

于是,聚焦翠云廊,是太过顺理成章的决定。

如何把一个天生的好故事讲好?对于我们这个年轻的团队而言,或许是这个作品最有价值的地方。这是大家在表达创新上的一次实践,也回到了记者的基本功——如何将一个基本事实,或者是大家关注的事情,做得能吸引人且充满新意。

2023年是微短剧爆发元年。于是,在表达形式上,我们把握传播趋势,将情景短剧用于新闻报道中,将抽象的“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用可视化剧情进行演绎。尤其是川剧表演艺术家陈智林一人分饰两角,与明代剑州知州李璧穿越时空的对话,把剧情烘托到高潮,发人深思。

“我们通过这个作品,讲述了一个生态好故事。”团队的小伙伴们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很多关于“第一次”做什么的经验。例如,第一次用历史考究的眼光去核实服化道,第一次现场布景,用尽身边所有资源,包括办公室的大桌子、同事桌上的台灯……

最终,《蜀道翠云两千年见树如面|XR沉浸式新闻情景短剧》兼具新闻性和现场感,以扎实缜密的采访内容和新颖的视觉交互设计融合表达。对于报道团队而言,这是一次深度挖掘和表达创新的尝试,也是创作更多传递主流价值的正能量“爆款”的可贵经验,“相信未来会出现更多将主流价值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作品,共同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C 26年追踪藏族乡村

记录下少年的成人礼

11月7日,第34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公布,《夹金山上“斗”牛 一个藏乡少年的成人礼》获得了新闻摄影类三等奖。作为记者节的礼物,这是对我26年长期关注的题材的肯定,也是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长期以来对优质新闻内容重视的体现。

26年前,还是学生的我第一次走进了被称为“熊猫村”的雅安市硗碛藏族乡。当我按下手中的快门时,没有想过,摄影这个爱好将成为我今后的职业,更没想到我和硗碛的缘分会持续那么久,至今仍在延续。20多年里,我用100多次往返、7万多张影像,定格这里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记录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生态之美,也和这里的乡亲们结下了亲人般的感情。

20多年前,从成都到硗碛藏族乡,需要换乘3次班车颠簸七八个小时才能到达,遇到暴雨季节,在路上堵上一天也是常有的事。如今,随着国道351线的建成,路上的时间缩短到4个多小时。2024年底,穿越夹金山的公路隧道将贯通。届时,阿坝州和雅安市宝兴县两地的通行时间将减少1个多小时。

《夹金山上“斗”牛一个藏乡少年的成人礼》讲述的是藏族少年勒尔甲的故事。

“照片拍得不够好,是因为离得不够近。”我想,这里的“近”除了指物理距离,也同样包含心理层面上的亲近。

勒尔甲是我长期关注的当地村民能卡曼夫妇的儿子。他们恋爱之初,我们就相识了,看着他们相爱、结婚、生子,我很幸运地见证他们人生中的重要时刻。能卡曼夫妇在发展过程中遇到难题和瓶颈,也总会向我征求建议。

勒尔甲出生后,按照当地传统,能卡曼夫妇让我为勒尔甲取了一个汉族名字,并让他改口叫我干爹。

在记录硗碛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教育对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性,也被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所感动。这个成人礼不仅是勒尔甲的故事,同时也属于所有努力追逐梦想的人。我想,当勒尔甲今后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能像现在制服牦牛一样从容应对。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